又是一年台风季,又见台风携风带雨汹汹来。厦门人对台风可是一点也不陌生。可是你知道吗,每一个台风都有自己的性格,其中不乏独立特行之辈。比如这次的“苏迪罗”,它在台湾-台湾海峡一带就画出了与众不同的V字形的线路!
|
小编耗费心血对历史上的“个性台风”进行了梳理,虽然文字长了一些,但值得一读哦!
疯子台风
瞅瞅1986年16号台风“韦恩”的路径,很多人的第一个念头是:这家伙疯了。没错,不少气象专家就管它叫“疯子台风”。它的行进路径就像一个两三岁的娃娃拿了笔在纸上乱画了一通,又像塞在裤兜里跑完马拉松后的耳机线,乱作一团。韦恩前后近20天的寿命,一共在海面上转了7个大弯,做出了四次显著的路径转变,其中包括三次180°转向,那走位太风骚小编不敢看。
|
△1986年16号台风“韦恩”△
影响我国的台风当中,路径诡异莫名的台风还有1991年19号台风“纳德”和2001年16号台风“百合”。“纳德”的路径包括了4次大转弯、2次增强,并在17天内两次登陆我国。台风“百合”四度增强、减弱,并三度急转弯吹袭冲绳岛,之后从东北向西南竖穿台湾岛。
|
△1991年19号台风“纳德”△
|
△2001年16号台风“百合”△
台风之王
1979年19号台风“泰培”
强者为尊。谁是台风里的王者?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,1979年19号台风“泰培”是有确切纪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大(环流半径最大)、强度最强、海平面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。“泰培”在巅峰状态时,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了84米/秒。
|
△巅峰时期的“泰培”云图△
好在“泰培”没有登陆我国,北上去了日本。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它造成的,导致110人死亡、5人失踪、543人受伤。
2013年30号台风“海燕”
2013年30号台风“海燕”也是有实力争夺王位的主儿。“海燕”被称为“世纪风王”,有人这样评价它:
从此,世界上只有两种台风——‘海燕’和其他台风。
2013年30号台风“海燕”最强时,10分钟平均风速为76米/秒,仅次于“泰培”;但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,“海燕”的近中心最大风速为87米/秒,又超过了“泰培”。由于“海燕”以巅峰状态登陆菲律宾,因此它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,登陆时风速最高的热带气旋。
|
△“海燕”重创菲律宾后的情景△
2014年9号台风“威马逊”
进入21世纪,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,当属去年第9号超强台风“威马逊”了。
去年7月18日15时30分前后,“威马逊”以超强台风的姿态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,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也为60米/秒,中心气压达到910百帕。截至当年7月20日的统计,“威马逊”共造成海南、广东、广西三省区的59个县市区、742.3万人、468.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,3.7万间房屋倒塌,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5.5亿元,登陆附近区域的电力、供水、道路、电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。海南因倒房、洪水冲淹等死亡9人、失踪5人,广西因倒房、滑坡等死亡5人。
|
△超强台风“威马逊”经过海南后的情景△
2006年8号台风“桑美”
还有一个可以和“威马逊”比肩的台风是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“桑美”。
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,“桑美”登陆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,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60米/秒,中心气压为920百帕。“桑美”的风力特别强、强风持续时间长、降雨强度大、降雨时间集中,给浙江苍南和福建福鼎的部分地区带去了毁灭性的破坏。福鼎市沙埕港内避风渔船有952艘沉没,船上两三百名渔民死亡、失踪,为世所罕见的避风港海难。
从那以后,福建在防御较强台风时增加了一项措施:
渔船进港避风,船上人员要撤离上岸。
|
△福鼎市资国寺因“桑美”受损(上、下图分别为受损前、后)△
1980年15号台风“珀西”
新中国成立以来,登陆福建的最强台风是1980年15号台风“珀西”。
它于当年9月14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,之后向西北方向移动,9月17日晚,强度达到超强台风的水平,9月18日“珀西”在台湾南部的恒春登陆,登陆时近中心风速55米/秒。9月19日,它再次在福建漳浦登陆,登陆时近中心风速为50米/秒,中心气压为960百帕。
|
屠夫台风
1975年3号台风“莲娜”
新中国成立以来,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台风当属1975年3号台风“莲娜”。“莲娜”于当年8月1日凌晨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。在西进的途中它快速成长,只用了30个小时就发展成为超强台风。
o 8月3日凌晨,它在台湾花莲沿海登陆,给台湾带去了强降雨天气,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,导致29人死亡,140人受伤。
o 8月3日下午,它在福建晋江二次登陆,登陆时为强热带风暴的级别。“莲娜”并没有给福建带来严重影响,登陆后很快就减弱为热带低压。谁也没想到,已经算不上台风的“莲娜”,不断减弱的同时继续向内陆深入,最终造成了可怕的浩劫。
o 8月4日、5日,它一路朝西北方向挺进,跨越江西、湖南两省。在湖南常德附近它突然转向,北渡长江直入河南。在河南境内,“莲娜”遭遇到南下的强冷空气,冷热交汇酿出严重的强降雨天气。
o 8月4日至8日,近20000平方公里区域的降雨量超过了400毫米,在暴雨区中心的泌阳县林庄乡,8月7日一天的降雨量就达到1005.4毫米,最大6小时降雨量更达到830.1毫米,刷新了当时的世界最大雨量纪录。这样的强降雨最终导致板桥水库等62座水库溃坝,形成20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,直接经济损失为12亿美元(以1975年计)。
|
△河南驻马店京广铁路被台风引发的洪水冲毁102公里,9个火车头和1180节车厢被冲坏,40多公里的铁轨被掀翻并被扭曲成麻花状。△
“莲娜”造成的具体死亡人数众说纷纭,从不足1万到23万人不等。据《中国历史大洪水》一书记载,受“莲娜”影响,河南省有29个县市、1700万亩农田被淹,其中1100万人受灾,超过2.6万人死难,此数字成为后来被沿用的官方数字。
1956年12号台风“温达”
1956年12号超强台风“温达”当年8月1日以近中心风力55米/秒、中心气压923百帕的强度登陆浙江象山,然后深入内陆,给华东、华北及陕西等地造成了大范围暴雨天气。甚至在8月3日,北京也遭到115.1毫米的大暴雨袭击。这个杀入内陆的巨人给中国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,逾5000人因此罹难。
|
△50年后,象山县南庄平原上竖立起了一座“八一台风纪念碑”△
2013年30号台风“海燕”
近年来,杀伤力最强的台风,当属世纪台风“海燕”。2013年11月8日凌晨4点40分,正在巅峰状态下的超强台风“海燕”,在菲律宾中部东萨马省一带沿海登陆,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75米/秒。“海燕”在菲律宾登陆三周后,菲律宾给出官方数据为:死亡人数达5598人,失踪1759人,伤者26136人。菲律宾当地一位资深媒体人告诉小编,由于菲律宾岛屿分散,统计困难,实际死亡人数要远远超过官方数据。
大忽悠台风
2010年13号台风“鲇鱼”
“九月台,无人知”,这是厦门的一句老话,它说的是,秋季的台风往往让人难以捉摸,无法预测。但很少有台风会像2010年的“鲇鱼”那样会忽悠人——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部门都被它打了脸,而且是每隔一小时打一次。
|
△“鲶鱼”走位极其善变△
各地气象部门最早预测“鲇鱼”登陆的地点是在海南到广东西部沿海,可最后“鲇鱼”却在福建漳浦登陆了,相差了近千公里。在“鲇鱼”行进过程中,各地气象部门不断修正预测路径,但就是追不上“鲇鱼”的实际走向。“鲇鱼”也是当年西北太平洋上的王者,近中心最大风速一度达到了72米/秒。
2010年10月23日,“鲇鱼”登陆时,中心距离厦门只有几十公里,中央和福建气象部门都发布了台风红色预警信号。“鲇鱼”影响期间,厦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,个别地区达到特大暴雨,全市最大平均风力达到8级。
2011年9号台风“梅花”
2011年第9号超强台风“梅花”也是个大忽悠,它在海上转悠了11天,一会儿向东,一会儿向西,但就是没有在我国沿海登陆,把从福建到东北的人们都忽悠了个遍,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竖起的防护网扑了个空,最后仅以热带风暴的强度在朝鲜登陆。
|
△“梅花”走位比起“鲶鱼”更善变△
长寿台风
台风寿命有长有短,一般生命期在3~8天。通常南海生成的“土台风”命短体弱,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寿长体壮。
迄今为止,生存期最长的热带气旋是1986年的16号台风“韦恩”(也就是前面说的“疯子台风”),达到了近20天。
21世纪最长寿的台风是2009年17号台风“芭玛”,它从9月29日上午开始编号,到10月14日晚停止编号,共存活了16天,影响了菲律宾、台湾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越南等国家和地区。
|
△长寿的“芭玛”走位也非常纠结△
急性子和慢性子台风
清道光年间的《厦门志》说:“海中之飓,四时皆发,夏秋为多”。也就是说,一年四季都可能受到台风影响。
首次登陆我国时间最早的台风是2008年4月18日登陆海南文昌的1号台风“浣熊”。2004年12月4日,28号台风“南玛都”登陆台湾屏东县,成为登陆我国最晚的一个台风。
根据厦门气象部门统计,1956年以来,影响厦门最早的台风是2006年5月16日登陆广东澄海的1号台风“珍珠”,受其影响,厦门出现大风大暴雨天气过程,直接经济损失大6220万元。影响厦门最晚的台风是1972年11月7日登陆广东电白的20号台风。
暴走台风
1996年9月6日,第15号“莎莉”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,9月9日11时便在广东吴川至湛江一带沿海登陆,移速快、生命史短、风力强、破坏力大让“莎莉”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暴走王”。它成为成为有记录以来在南海移动速度最快的台风。
“莎莉”在南海平均每小时移动速度达到38至40千米每小时,最快时候超过40千米,进入南海后仅一天就登陆。“莎莉”登陆时气压达935百帕、中心附近最大风速50米/秒,登陆地数以百计的汽车被吹翻,港口有6台几百吨的龙门吊被吹入海里,至少359人不幸遇难。
|
|
△“莎莉”登陆湛江时的景象△
龙王台风
兴云布雨是台风的基本技能之一,而2009年第8号台风“莫拉克”将这个技能发挥到了极致。从8月4日生成到8月12日结束的9天里,它带来的强降雨重创中国多个省市,台湾受创最严重。全台多个站点雨量破百年纪录,其中屏东县尾寮山单日雨量竟达1403毫米,阿里山两日雨量超2300毫米。这雨量是个什么概念呢?厦门年平均雨量1300多毫米,也就是说,“莫拉克”影响期间,屏东县尾寮山1天下的雨比厦门1年下的雨还要多。想想头皮都发麻。
强降雨引发了台湾现代史上最为惨痛的“八八水灾”——全台699人死亡、失踪,其中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遭泥石流灭村,474人惨遭活埋。人员伤亡之惨重,为台湾百年来台风灾史所未有。
|
△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遭泥石流灭村△
火台风
台风不总是拔木摧舟、兴云布雨的,不少时候它也会带来高温天气。台风外围环流是气流下沉运动区,容易导致高温天气。所以当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到厦门时,气温就会节节攀升。这时,这个台风对厦门来说就成了“火台风”。
把鹭岛燎着的火台风很多,最厉害的是2005年第9号台风“麦莎”,它带来了罕见的“焚风”,在4个小时内,就让厦门气温上升了8.5℃。2005年8月5日下午3时15分,气温升高到39℃,成为当时厦门历史最高气温。
去年第12号台风“娜基莉”也是个火台风。受它的影响,7月31日至8月2日,厦门连续三天出现高温天气(日最高气温≥35℃),达到了“高温热浪”的标准。
最丑台风
有好事者把去年第12号台风“娜基莉”评为“史上最丑台风”。为什么说它丑?“漂亮”的台风长什么样?
“漂亮”的台风必然是结构紧凑密实,螺旋云带、云墙俨然,台风眼清晰。而“娜基莉”体型庞大,结构紊乱,云系寡淡松散,有多个中心在混战,台风眼模糊难辨,自然就显得“丑”了。
|
△2014年第12号台风“娜基莉”(左)△
|
△上图是被称为最高颜值的台风——2015年第4号台风“美莎克”△
“凤凰”传奇
2014年第16号台风“凤凰”留下了一段传奇经历。很多台风,从生成到消亡,都在海上,有的台风能登陆一到两次,三次的就已经比较少了。而“凤凰”台风先后五次登陆,实属罕见,可谓最传奇台风了。它每次登陆都是蜻蜓点水,稍一“触地”立即返回海上,绝不深入陆地,从而保持了自身强度,简直就是为了收集登陆点而生的。
|
△“凤凰”的登陆过程△
12014年9月19日12时前后在菲律宾登陆221日10时在台湾恒春半岛南部沿海登陆321日22时在台湾省宜兰县与新北市交界附近沿海登陆422日19时35分前后在浙江省象山县鹤浦镇沿海登陆523日10时45分前后在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沿海登陆
正面袭击厦门的台风
1959年3号台风艾瑞丝
1959年8月23日凌晨3时,第3号台风从厦门及同安县沿海登陆,最大风力12级以上,瞬时风速高达60米/秒,厦门港出现超过警戒水位59厘米的高潮位。
行驶广东汕头的大船被风暴潮冲到了厦门何厝的陆地上,同安后村、蔡厝的运输船被风暴潮冲上陆地百步远。同安汪厝大榕树被大风连根拔起。用花岗岩砌成的集杏海堤许多岩石被风浪拔了出来。同安县海堤被冲垮637处,总长36809米,农田受淹15891亩,毁坏渔船764条、运输船105条。
厦门、晋江及龙溪抗灾牺牲和因灾死亡583人,其中厦门地区死亡154人,另从海上捞起外国籍尸体171具。
1996年8号台风
1996年8月1日至5日,8号台风袭击厦门,最大过程雨量达200.6毫米,全市海堤决口102处,盐场被冲660多公顷,鱼虾池和农田受淹达6000多公顷。汀溪水库坝区24小时降雨336.3毫米,杏林湾水库两天降雨210.2毫米。同安湾实测潮水位4.618米,比厦门历史最高潮位高出9厘米。全市12个镇17.71万人受灾,农田受淹10.72万亩,损毁房屋2442间,倒塌568间,毁坏水利工程655处,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。
1999年14号台风
1999年10月9日,14号台风在龙海镇海角登陆,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33米/秒。台风登陆后自南而北缓慢穿过厦门,在厦门逗留了5~6小时。厦门地区普降大暴雨,市区雨量达到了208毫米;最大平均风速达到了25.3米/秒(10级),最大阵风为47.1米/秒(15级)。
由于适逢九月初一天文大潮,厦门海域出现大海潮和台风巨浪,台风和风暴潮等造成全市受灾人口76.25万人,死亡13人,失踪3人,受伤727人,市区7万多株树木折断或连根拔起,全市95%的户外广告牌被毁坏,200多间房屋倒塌,直接经济损失19.38亿元。
|
△厦大三家村标志性的大榕树被连根拔起△
吃定“宝霞”的“桑美”
“宝霞一世”(2000年)和“宝霞二世”(2006年)都是相对孱弱的台风,最大风力均不足12级。两个“宝霞”都与“桑美”同时存在。有意思的是,在双台风效应的影响下,两个“宝霞”都被“桑美”“摧残致死”。
|
△2000年桑美吞宝霞△
2006年“桑美二世”造成重大灾害,致使“桑美”被除名。
|
△2006年宝霞、桑美、玛利亚三台共舞△
2012年的“宝霞三世”没了“桑美”的压制,一跃成为当年最强台风之一,颇有咸鱼翻身之意。不过正因为这个,“宝霞”随后也被除名。
台风年
每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平均生成台风约27个。但1994年却生成了37个台风,数量之多令人咋舌,也使当年成为不折不扣的“台风年”。
|
△1994年的台风季上演过N次双台,甚至三台并立△
本世纪以来,台风最多的是2013年,生成台风31个,是继1994年后生成台风数量最多的一年。
|
△2013年台风季△
被郑王爷“赶跑”的台风
去年7月23日,第10号台风“麦德姆”在台湾海峡的移动路径曾经让许多厦门人揪心不已:清晨6时至7时、上午9时至10时,“麦德姆”十分突兀地两次折向西行,那架势直指厦门。所幸台风很快转向。台风中心距离厦门最近时只有100多公里。上午10时过后,“麦德姆”像出膛的子弹一样,笔直地向北冲去,离厦门越来越远。
|
△“麦德姆”接近厦门时的路线△
|
△今年13号台风“苏迪罗”接近厦门时的路线△
很多人都说,又是鼓浪屿上的郑成功把台风赶跑了。专家介绍,其实,“麦德姆”这番惊心动魄的走位,只是自身调整的一个过程。如果把台风比作一头蛮牛,那么引导气流就是系着牛鼻子的牵牛绳。“麦德姆”的引导气流始终是指向福建中北部沿海的。
那么为什么“麦德姆”在跳入台湾海峡后路径突然变得曲折起来了呢?专家说,“麦德姆”在穿行台湾岛时,结构遭到了破坏,特别是台湾岛海拔三四千米绵延高耸的的中央山脉,重创了台风,使它消耗颇大,原本紧凑的螺旋结构被打散,台风眼也变得模糊不清。在跳入台湾海峡之后,“麦德姆”展开自我重塑,通过环流调整,重新凝成一个螺旋状的煞神,就好像摊开的手掌重新捏成拳头。在这个重塑的过程中,它的行走路线会出现摇摆不定的情况。
2008年的“凤凰”台风、2007年的“圣帕”台风、2005年的“海棠”台风等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形。